返回 我的 全国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图忆|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的120年

2017-05-22 19:40:12  人气:5098

(原标题:图忆|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的120年)

浙江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  视觉中国 图
5月21日,浙江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这座出生于“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堂”的名校历经百年沧桑依旧风华不减。从大学路求是书院旧址到玉泉校区,再到西溪校区、之江校区、华家池校区、紫金港校区,浙江大学也渐渐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代言。
2017年5月17日,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落成。  视觉中国 图
初创求是
清政府甲午战败,维新派人士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后的第二年,杭州知府林启认为杭州现有书院“空谈义理,溺志词章”,希望能够振兴实学,培养人才。1897年,浙江省巡抚廖寿丰为创办求是书院呈报清廷的奏折获准,浙江大学的前身在维新浪潮中应运而生,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5月21日正式开学,杭州知府林启兼任书院总办。
呈报清廷的奏折,红字为光绪亲笔朱批  除特殊标明外 本文图片均来自 浙江大学档案馆 微信公众号“摄影反思录”。
求是书院章程
林启(1839—1900)
字迪臣,福建侯官人。187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放陕西学政。1889年为浙江道监察御史。因反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被贬为衢州知府。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1897年至1900年兼任求是书院总办,并亲自负责国文教学。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中西书院,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0年改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
求是书院从清末的创办之日起,即确定了“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的办学宗旨,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求是书院学生体操课毕之图(1900年10月)
浙江高等学堂留杭同学合影 (1951年4月)
浙江高等学校旅沪同学会成立 (1931年4月)
1898年,就读于求是书院的4位学生前往日本留学。求是书院因此被后世誉为“开中国官费留日风气之先”。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时,求是书院学生蒋百里等人组织了励志社,发表文章抨击时政,遭致清廷追捕。书院以派往日本留学的方式保护了这批学生。1898年至1902年,求是书院资送何燏时、许寿裳、蒋百里、钱钧夫等32人赴日留学。至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总数达154人,居全国各省第二位。何燏时后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当年的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主楼
求是书院主要招收“有志于讲求新”学者。书院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及体操等,选修有日文、外国史地、音乐等,肄业以5年为限。
1986年4月,求是书院旧址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代末改建,1997年8月,求是书院旧址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901年11月,求是书院改称求是大学堂,次年又改为浙江大学堂。1903年12月,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改名为浙江高等学堂。
风雨飘摇的二十世纪初,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的浙大前身培养出邵飘萍、吴觉农、都锦生、蒋梦麟等历史文化名人。
定名浙大
1928年4月,浙江高等学校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国立”两字,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著名教育家蒋梦麟、邵裴子先后出任校长。
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签署第389号训令,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28年5月25日)。
国立浙江大学校门(1934年)
华家池农学院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交通部长和浙江大学校长出席(1934年4月)。
至1936年,学校已设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文理学院设有外国语文、教育、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个学系;工学院设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4个学系;农学院设有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5个学系。浙江大学初具规模。
1936年,著名地理与气象学家竺可桢任校长。同年9月,竺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他向台下的懵懂学子发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随后他引用美国作家罗威尔的箴言——“大学的目的,不在使学生得到面包,而在使所得到的面包味道更好。”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49年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教育部发文,任命竺可桢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36年4月8日)。
甫进浙大,竺可桢便问上层要经费,着手于充实教授人选、补充图书仪器设备、重视校舍的最低标准;他设置公费生,给贫寒子弟求学机会;他深知身体与头脑同等重要,因此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甚至抓体育锻炼,为师生造游泳池;因为个人的求学经历,竺可桢强调民族复兴,也强调西方科学。
竺可桢在浙大十三年,几乎从不缺席早晨六点半的升旗典礼。他曾在《升旗典礼之意义》一文中说,这是为了“在坚定我们的自信力,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出路的民族,是方兴未艾的民族,是有朝气而不是暮气沉沉的民族。鼓励大家奋发有为,坚持信仰,每天升旗典礼,就是要坚定大家的自信力。”
抗战流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同年11月,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流亡办学。
初迁浙江西天目、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2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
浙江大学西迁路线示意图
竺可桢校长实地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期间,与体育教授舒鸿、一年级主任潘承圻在寺前合影,照片上题字为竺校长手迹(1937年秋)。
西迁途中,在开往桂林的船上,竺可桢校长与同学共进午餐 (1937年)。
师生乘坐民船从浙江建德赴江西吉安途中(1937年12月)
遵义浙江大学校舍分布图
湄潭浙江大学校舍分布图
潭校舍 (1939年)
龙泉分校校舍——风雨龙吟楼(1941年10月)
1945年6月,浙江大学离开贵州时,竺可桢还特刻石立碑“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竖立于办公楼前。
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
岛夷之患兴,区内俶扰,徒都重庆,学多内移。土陷贼中者,辄冒险阻,间道来归。国家增学校,延师儒,优其廪给,收而教之。由是西南之名都繁邑,僻区(左耳旁奥)壤。往往黉合相望,弦歌之声洋洋。然顾庶事草创,师资图籍,弗备弗精,亦其势然也。当是时,国立浙江大学迁徙者数矣。民国二十九年春始抵贵州之遵义,而别置一年级生於青岩。既而以理、农二院处湄潭,文、工二院处遵义,师范学院则分布两县间。湄潭有镇曰永兴,一年级生复徙居之。盖积时六稔,而以学院名者五,析系至二十有五;以研究院名者一,析部至五。其隶而附者,若工厂、农林之场,中学、小学之属,又不一而足。师弟子之在校者,总三千人。其讲堂、寝室、集会、办公、操练、庖福之所,取诸廨宇寺观与假诸第宅之羡者十八九。故其材不庀而具,其功不劳而集,其新筑者取苟完而已。凡为屋之数,千有余间。其书自四部七略暨声、光、电、化、算数、农艺、工程之著作,不下五万余册;其仪器以件计者三万;机器以架数者七百有奇;标本都万二干。凡所以安其身,养其知,肄习其能者如此。遭时多故,世不复以简陋见责,甚或有从而誉焉者。可桢窃独忧之。夫至变而莫测者,事也;至赜而无竟者,学也。守先哲之所以明,而益穷其所未至,以应方来之变,犹俱或踬焉!况区区但袭故迹,无所增进,而谓可与一世角智力,竞雄长,幸存而不替,何其(单人旁真)欤!校故在杭县,清季为求是书院,院废,为高等学堂,民国十六年易今名。余乃倡“求是”二字,以与多士共勉焉。
军兴以来,初徙建德,再徙泰和,三徙宜山,而留贵州最久,不可以毋记也;故记之以念后之人。
1997年7月,湄潭县设碑“浙江大学湄潭办学记“(拍摄于2017年4月)。
英国科学史学家、皇家学会会员、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博士与夫人参观浙大实验室(1944年10月)。
这是浙江大学重要发展时期,在颠沛流离的战争环境下,浙大奇迹般地从抗战前只有文理、农、工3个学院16个系的地方性大学,一跃成为有文、理、农、工、法、医、师范7个学院2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1944年4月和10月,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先后两次到贵州的遵义和湄潭,访问西迁中的浙江大学。之后,把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国际科学界,将浙江大学称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并将其比喻为“东方剑桥”。
农学院蚕桑系的学生(1934年)
航空工程实验室(1934年)
学生们在铸工车间实习(1935年)
动力实验室(1935年)
浙大求是队获宜山“正常杯”篮球赛优胜奖(1938年10月1日)。
1938年11月01日,竺可桢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这与求是书院“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的办学宗旨不无呼应。
竺可桢与丁绪贤、胡刚复合影于广西桂林中学物理实验室(1940年1月)。
解放之后
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几十个城市、50多万学生,相继举行罢课和游行示威,反美抗暴斗争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教室 (1939年2月5日)。
为保存民族文化瑰宝,免遭战火之灾,学校协助浙江省搬运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到贵阳,图为贵阳地母洞书库 (1942年5月1日)。
同学们举行游行示威(1947年5月)
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罢课执行委员会主席于子三等4人,于1947年10月26日凌晨被国民党军警特务秘密逮捕。10月29日下午6时20分,于子三被杀害在保安司令部监狱。
于子三烈士(1947年10月)
浙大学生为于子三出殡,遭到军警破坏(1948年1月)。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1949年8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委任马寅初为校长。1951年10月,根据教育部通知,国立浙江大学去国立,改名为浙江大学。
竺可桢校长与部分教师在大学路校舍前合影,照片上所题人名系竺可桢校长手迹(1948年10月)。
当年,乡绅曾水清得知浙大要在龙泉办学,就将刚刚建好不久的曾家大院让出(拍摄于1991年4月)。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原浙江大学校址成为玉泉校区,原杭州大学校址成为西溪校区,原浙江农业大学校址成为华家池校区,原浙江医科大学校址成为湖滨校区。
新浙江大学成立大会会场(1998年9月15日)
2017年5月18日,杭州钱江新城主题灯光秀增加浙大120周年校庆专场。  视觉中国 图
如今,浙江大学新建了海宁国际校区、舟山校区,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也设立了海外校区,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启真笃学,求是育英。百廿过去,今日浙大依旧在江浙之滨续写着辉煌。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课程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